2019年院情简介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前身为1931年国民政府创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是我国最早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架构建立的农业科研院所。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华东农科所、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等历史时期,1977年更名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建院80多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果丰硕、英才云集,“沤改旱、旱改水”、“三黄三黑”、区划调整、“救命薯”、扬麦系列品种、南粳系列品种、免疫佐剂等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产出,涌现出朱凤美、周拾禄、陈永康、盛家廉、盛彤笙、卢良恕、孙颔、赵亚夫等一批知名专家和时代楷模,为江苏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推动着江苏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变革和转型发展。

院部位于风景秀丽的钟山风景区,占地面积1916亩,科研办公用房9.2万平方米,人才用房3.6万平方米,建有8000平方米的现代园艺展示区。在南京溧水和六合分别建有1218亩的植物科学基地和3316亩的动物科学基地,在盐城建有1000亩的沿海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全院共有28个研究所(中心),院本部按专业划分设有17个专业研究所(中心),在全省按照农业生态区划分建有11个农区所。拥有省级以上平台50个,其中,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全院现有在编职工2170人,具有高级职称953人,博士589人,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专家59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4人,50名科技人员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一层次3名。全资及参控股科技型企业28家。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2014年中共江苏省农科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以来,江苏省农科院立足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大职能,聚焦江苏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时代需求,研究提出“突出重点、强化内涵”的发展思路,并将建成高水平国际化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战略目标。围绕上述思路目标,全院积极探索推进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代院所建设等厚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领域,并以主题年工作形式在高起点上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果产出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支撑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江苏省农科院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需求,优化调整科研力量布局,培植学科发展优势。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时代要求,聚焦大宗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区域品牌农业的打造、农业产业链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观赏型、循环型、智慧型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农村事业发展,新组建休闲农业、循环农业、滩涂农业、水土工程等研究机构或学科方向,以更好支撑区域农业农村发展。根据学科建设规律,着力打造一批“百年老店”“隐形冠军”和“科技新贵”。“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江苏省农科院坚持质量导向,持续推动科研产出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2014年以来:新上5269项;国家级1234项;到账科研经费累计达13.72亿元。作为主持单位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64项(院本部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发表论文6218篇(院本部3949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310篇(院本部1156篇);25个品种入选农业部主推品种;96项技术入选省级以上主推技术;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位居全国科教单位前列。积极探索实践公益性、市场化、平台型等新的技术转移转化模式,通过成立市场化交易平台“苏农科技术转移中心”,与政府、企业共建 “即研即推、边创边转”的产业研究院,“苏农科”系列品牌创建等形式,加速推进成果转移转化。2018年全院成果转化收益达1.84亿元,单项转化收益千万元以上的成果达到8项;“苏农科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我院连续九届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

江苏省农科院注重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主动对接农业产业需求,按照“规划引领、产业融合、技术支撑、整村推进”的思路,积极探索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科技扶贫模式,提高服务“三农”成效。2014年以来,围绕省定经济薄弱村、重点扶贫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特点与需求,先后实施“一所一村”产业帮扶项目12个,科技扶贫短平快项目11个,在全省建设3个综合型和10个特色型成果集成、推广示范基地。截止2018年底,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覆盖全省65个市县,水稻、小麦、牛心甘蓝、草莓等作物品种占全省比例分别达到75%、65%、80%和50%。

江苏省农科院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引培结合,着力打造“高端、青年、国际化”的科技人才队伍。2014年以来,全院面向海内外广纳贤才,引进高层次人才3名,学科带头人3名,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优秀博士24名;创建“领军人才、中青年学术骨干、青年拔尖人才”三级梯度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出国访学、“国”字号人才和“双向”博士后培养计划,遴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青年人才,通过项目化培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组建职业发展中心,贯通院内人才流动通道,实施全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挖掘并盘活人力资源潜能;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中心”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江苏省农科院牢固树立全球视野,积极推动对外合作交流,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以及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同行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14年以来,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以色列、德国以及东南亚、中亚地区等18个沿线国家的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合作项目;与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等28个国际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派员到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与海外知名院校联合成立“国际噬菌体研究中心(IPRC)”等国际合作平台9个。在国内合作方面,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农科院共建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与江苏大学共建南京研究生院;与南京林业大学、西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联合省内31家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集聚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区域重大科技问题。

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面对江苏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要求,江苏省农科院将紧紧围绕“建成高水平国际化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和“科技引领支撑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继续深入实施“质量导向、内涵发展、人才优先、开放合作、文化聚力”五大战略,持续推进学科体系建设、重大原创成果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成果转移转化、开放合作交流、现代院所治理体系以及美丽农科院建设更高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截止2018年12月)